大腕手游资讯

大腕手游资讯

茶叶在玻璃杯一直泡好吗(茶叶用玻璃杯泡还是陶瓷泡比较好)

0

茶叶在玻璃杯一直泡好吗?如果你家的茶叶是一年四季都可以喝的,那么可以直接放在玻璃杯里,不用担心茶叶会受潮发霉。如果你家的茶叶是隔夜茶,那么最好不要要放在玻璃杯里,因为隔夜茶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这种物质对人体有害,所以最好不要放在玻璃杯里。还有就是不要把茶叶放在冰箱里,因为茶叶在低温下容易变质,如果放在冰箱里,就会影响茶叶的口感。所以我们在喝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这样才能喝到健康的茶。

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头条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在外面喝茶,听来一个很偏激的“饮茶观”。

“哪怕再好的茶,泡个四、五遍就差不多了,再泡下去就得换茶,不然没什么味道。”

“喝茶何必追求那么多泡,好喝就行。何况你泡了这么多遍还不肯换茶,客人还会嫌弃你吝啬,舍不得换点好茶。”

说实话,对方的观点,很难让人认同。

泡茶待客, 拿出一泡品质出众的好茶,才算诚意。

招呼客人喝茶,重点不是换了几次茶。

假设茶叶质量不行,茶香淡,茶味还发酸,喝入口不清爽。

倒茶分汤后,客人只是浅尝一口就再也没有碰过茶杯。

这种情形下就算一小时频繁换上3款同等档次的茶叶,客人也不会觉得你慷慨。

说白了,喝茶这件事,数量永远比不过质量。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说法,搬到现实场合,可行性并不高!

《2》

一、耐泡是好茶的直观指标。

之前回答过一个提问:“喝茶的人需要懂茶吗?”

其实懂茶与否,都不影响我们欣赏一泡好茶的个中美好。

只不过稍微涉猎一番,学习基础茶叶知识,能让自己的品茶过程更乐在其中。

但抽不出时间了解茶圈的各种门道,亦无妨。

因为喝茶这件事,很多时候依靠本能。

一款面面俱全,香气滋味韵味俱佳的好茶,哪怕自己再不懂茶,也能由衷感慨出“好喝”二字。

相反,假如一款茶苦涩发酸,闻着还有怪味道。

这时候,哪怕身旁围了一圈人,一个劲在劝:

“你不懂,这茶就是这样,这是特色。”

“这茶很贵,不细品就可惜了。”

“这茶真的很不错,你感觉呢……”

基于本能直觉,喝了一口就不想再喝下一口的茶水,即便强行将其高捧成“好茶”,也没有半点服众的效果!

真是真,假是假。

是好是坏,一喝便知。

品鉴一款茶,耐泡度是最容易分辨的。

或许,不擅长品茶的人,分辨不出落水香层次、饮茶喉韵、茶味饱满程度等。

但一款茶是泡了三、四就变淡。

还是能做到连续泡了七、八次,茶汤照样很香、很好喝,没有变得寡淡如水,十分耐泡。

这种直观对比,哪怕再不懂茶,也能看清。

某种意义上,对于不懂茶的茶圈新手,直接看一款茶耐泡与否,才是最有效的鉴茶捷径!

《3》

二、喝茶是泡到没汤色,还是没茶味?

当然是选后者。

汤色深,未必代表茶汤滋味浓。

而汤色浅,也不能说明茶味淡。

一杯茶好喝与否,依靠的不是“眼睛看”,而是“入口尝”。

还没认真试喝,怎能片面地以茶汤颜色浅,看着没什么汤色,就果断认定这杯茶没有味道?

事实上,茶叶分类繁多。

按基础的六大茶类来划分:

绿茶、黄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

上述排名里,越靠前,发酵程度越轻。

绿茶是不发酵茶,内部的多酚类物质,没有经历发酵,没有转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甚至茶褐素等。

冲泡绿茶时,茶汤内部的显色物质,依赖于可溶于水的叶绿素。

从而形成绿叶清汤的特色。

然而,采茶等级高,芽叶细嫩,以芽头制成的绿茶,不发酵再加上没有叶片的双重影响,泡出来的茶汤颜色偏淡,再正常不过。

但这种情形下,只要茶叶品质过得去,芽头柔嫩的高等级绿茶,茶味清鲜无比。

汤色虽淡,但不妨碍茶水的清鲜、清香、清新风味发挥。

所以,在泡茶时,别以为一泡茶泡到汤色变淡就要换茶。

耐心等到茶味变淡,茶水滋味饱满程度下降,才是需要考量换茶的时机。

《4》

三、不管白茶、红茶、岩茶、绿茶,茶叶要泡到第几次才不算浪费?

这个问题,很难说出标准答案。

只要将茶味泡淡,都不算浪费。

至于具体要泡到第几次,得根据泡茶方法来决定。

泡茶时,能明显影响茶汤耐泡次数的地方有很多。

譬如,投茶量。

同样是泡武夷岩茶,盖碗冲泡, 剪开泡袋后,一次泡一袋。

这种独立泡袋包装的方式,十分便于投茶。

但市面上,岩茶的单泡克重,并不统一。

按武夷山很长一段时间的默认做法,8克一泡才是传统。

但近些年起,悄悄增量到10克、11克、12克一泡的情况,也不稀奇。

投茶量多了,茶味必然会变浓。

按照同样的冲泡方法,耐泡次数也会顺理成章地延长。

但这种加量式泡茶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道理很简单,只要茶叶品质好,何必依靠增加投茶量来解决茶味淡寡、不耐泡的问题?

譬如,浸泡时间。

部分老茶客之所以会相信开篇提到的说法。

“哪怕品质再好的茶叶,泡了四、五次后就彻底没味道。”

这背后,与个人泡茶习惯有关。

假设一个人在泡茶时,早已经养成闷茶的习惯。

不管遇上什么茶,一概选择闷着喝。

第一冲开始闷泡坐杯,泡了几十秒甚至一分钟以上,再倒出茶汤。

长时间的浸泡,会在第一冲茶汤之内,就消耗掉过半茶味物质。

再继续顺延,再闷出两、三冲浓苦茶汤之后,当然很难再泡出味道。

类似去参加马拉松长跑。

如果比赛刚一开始,就没有调整好策略。

一开场,就卯足了劲,快速冲刺。

那么,速跑几百米后,提前将自己的体力消耗殆尽。

接下来的比赛,自然难以继续。

泡茶也是如此,在茶味没有泡淡之前,尽量快出水冲泡。

等到快出水之下,茶味泡出来偏淡,再适当闷几冲尾水。

先快后慢,才是合理的泡茶时间安排!

《5》

经常能听到这种说法,称绿茶没有普洱茶耐泡。

但这两种茶叶之间,没有可比性。

茶圈内,喝绿茶,很多茶客会选择随手用玻璃杯简单冲泡。

放一小撮绿茶干茶进入玻璃杯后,倒入热水,静置片刻,直接饮用。

而泡普洱茶,多数是功夫茶的泡法更常见。

用盖碗或紫砂壶逐次冲泡,每一冲泡茶,都进行茶水分离。

这种情形下,肯定是后者更耐泡。

毕竟,玻璃杯泡茶,茶叶长时间浸在水里,为避免茶味泡浓,不需要投茶太多。

更有甚者,在投茶主张上,宁少勿多。

投茶量不同、浸泡时间不同,茶水比例明显不一样……

大杯泡茶,怎能与功夫茶的冲泡次数相提并论!

较量两款茶之间,谁更耐泡时,泡茶前提要一致。

茶具、茶水比例、泡茶用水、水温高低、浸泡时间等,全部要站在同一起跑线。

起点相同,才具可比性!

更多关于泡茶的知识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

本文标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