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腕手游资讯

大腕手游资讯

中国武夷山茶叶有限公司(武夷山茶叶有限公司董思辰)

0

中国武夷山茶叶有限公。

许久的“北斗是否就是大红袍”之争随着一纸公文确认,北斗已经和母树大红袍撇清了干系。大红袍还是那个纯种大红袍(现今也称奇丹),而北斗终于独立地成为了武夷山的名丛之一。通过科学的品种检测分析与研判,虽然北斗的确并不是纯种大红袍,但它的优异品质足以令它成为武夷岩茶众品种之翘楚。其幽香之细腻、醇厚之韵味,吸引了许多的忠实“茶徒”拜倒。

从喝岩茶、学岩茶至今已有十多年了,感觉越喝越迷糊,越喝越不懂,光三坑两涧的名丛品种来说,别说滋味口感,就连其名字都不能一一说清。很多长辈及朋友茶友们一直鼓励我、催我写点心得,不怕你们笑话,我是迟迟不敢动笔,一是觉得自己学识不够;二是很多信息资料及品种没去确认不敢乱言,怕这错误信息误导着更多人,害人不浅。所以我很少说口感滋味,说得最多的就是叫朋友多喝多对比。大家都知道,大红袍声名远扬,家喻户晓,而北斗名气也很大,但很多人以为这是北斗卫星呢?而岩茶中的北斗,知道的人却不多,比起大红袍的故事,北斗的版本也不少......

1942年至1945年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叶鸣高先生(苏北人,毕业于浙大农学院)跟随吴觉农先生(当代茶圣)在武夷山研究武夷名丛及土壤、气候、病虫害,对武夷名丛进行了长期的收集与研究,编有《武夷名丛检索表》,对武夷名丛精确对样,是研究学习武夷岩茶很好的宝贵资料,姚月明(1932~2006)江苏省无锡人,科班出身,毕业于安徽大学茶叶专业,陈椽教授的得意弟子,是武夷岩茶科研带头人,姚月明的一生,基本上和岩茶的研究发展和建设分不开的,其对大红袍的研究培育从上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

1953年至1955年,姚月明随叶鸣高和陈书省两位老茶叶专家在武夷山进行武夷名丛调查。在此期间,姚月明和叶鸣高从九龙窠大红袍母本上剪了几根长穗,扦插种植在福建崇安茶研所的茶试验园,第一次扦插培植存活两棵。吴觉农先生分别命名为:北斗一号和北斗二号。在2008年,吴觉农先生的后代(孙辈)还去看望采访过叶鸣高先生的妻子,叶鸣高先生的妻子吴兰征女士已九十岁多岁了。听吴兰征女士说起,那时在福建崇安,有一天,趁天心寺庙里看大红袍茶树的和尚下山去吃午饭了,鸣高先生冒险爬上陡峭的天心岩,偷偷剪了两枝大红袍穗,种在当时的福建崇安茶研所的茶试验园。

1958年这里建武夷山机场,这两棵珍贵茶苗不幸被铲除。文革原因,姚月明被迫离开茶叶研究的工作,下放到崇安茶场的农村种水稻等。但姚月明仍偷偷利用空闲时间培育大红袍,前后多次上北斗峰剪枝十多穗,成活三株,培育成功后一直沿用吴觉农先生当初的命名:北斗一号,而九龙窠的则称为:北斗二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大红袍开始供应外销,但产量甚少。那时福建省外贸公司把姚月明培植的北斗一号岩茶重新命名为:外销大红袍,每斤价格580元,而内销大红袍定价为380元/斤,而那时的茅台酒也不过是10多元钱一瓶,足见北斗一号之名贵可想而知。当时武夷岩茶的后起之秀、如今的当家品种肉桂,其树苗非常抢手,每株肉桂茶树苗0.03元,而北斗一号茶苗每株可以买到0.3元。

由于姚月明与大红袍的这层特殊关系,市场上曾一度出现过由他签名监制的大红袍,要比其它的大红袍贵上无数倍,且奇货可居,成为各地茶商及岩茶发烧友的显摆资本,而由姚月明签名制作的大红袍每年也就20多斤,得者视为拱璧。

北斗一号,原产武夷山市北斗峰,是武夷珍贵名丛之一。很多人误认为北斗就是大红袍,其实北斗和大红袍这两种茶从外观和品质都有区别,北斗名丛的植株树型、树姿比大红袍稍大,分枝没有大红袍密,叶片比大红袍稍大而稀,萌芽及开采期比大红袍要早几天。

品鉴:一般按照乌龙茶小至中开叶面鲜叶采摘标准,北斗一号适采期为四月中旬末至下旬初,产量高,每亩约制岩茶成品400多斤。春茶一芽二叶茶样约含:氨基酸2.3%、茶多酚32.3%、咖啡碱3.8%等等。制岩茶,品质优异,色泽绿褐润,香气浓郁鲜爽,滋味醇厚回甘,岩韵显。还有北斗也是拼配大红袍的主料之一,拼配上好的大红袍其均衡性很好,滋味香味回甘俱佳,水感、喉韵足,无出其右,令人回味无穷,北斗功不可没。

武夷山茶农个人微信号:597175364)交流

更多武夷岩茶精华文章

请关注武夷岩茶唯一认证

官方微信号:yancha51

本文标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